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调研报告: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

2023-05-23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调研报告: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在虚拟空间的重要存在方式。在大数据和算法推荐等技术推动下,他们因喜好一致、价值观相似或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看法倾向相同而形成对内高度共识、对外极度排斥的网络群体。在这个聚集群体中,当成员围绕某一热点话题或事件展开讨论和交流时,集体意见会朝着某个立场相似的观点严重聚集,出现“一边倒”的现象,直至最后产生极端言论和极化行为。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型,在互联网社群中,他们容易被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带偏”,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影响,而这可能会危及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深入分析和探索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成因、负面影响,并进一步探究破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负面影响的引导策略,规避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潜在风险,成为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成因


1.现实样态:圈层封闭性造成交流区隔。圈层封闭性是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现实样态,表现出封闭性、层级性、局限性等特点,会阻隔内部信息外流与外部信息输入。其一,圈层封闭促使形成“信息茧房”。大学生网络圈层有明确的文化边界,不同的圈层内会形成独特的圈层文化。圈层文化的同质性和单一性很容易导致大学生陷入“信息茧房”中,处于圈层内的大学生长期循环接触碎片化的同质信息,使得他们失去了接触多元信息和新鲜事物的机会,逐渐从“全面的人”变成“单向度的人”。其二,高度聚集引发“回音室效应”。在一个封闭的圈层系统内,单一的文化、信息、观念经反复传播而不断强化和扩大,甚至被歪曲、夸大,从而形成并强化“回音室效应”。长此以往,处于封闭圈层内的大学生容易丧失个人思考能力,形成思维定式,故步自封,甚至会出现与现实社会疏离和割裂的现象。其三,圈层分化导致网络空间“巴尔干化”。网络社会形成的一个个大学生趣缘群体在自身群体聚集的同时排斥其他群体,进而会出现多个大学生网络群体并存但又彼此割裂的“真空”情形,形成网络空间“巴尔干化”的分割局面。这种情形引发了网络空间的分崩离析,严重隔绝了大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具言之,圈层的封闭性阻碍了大学生全面认识不断变化的社会,容易使大学生陷入信息孤岛,加速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


全文约5853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
阅读全文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


推荐阅读

  1. 区委第二联动巡察组安全生产领域工作专项巡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
  2. 县民政局党组落实县委第一巡察组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实施方案
  3. 反腐倡廉廉政教育专题党课PPT:坚持党性原则涵养清风正气
  4. 2024年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交流发言
  5. 党纪学习教育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汇编47篇
  6. 市法院院长在巡察情况反馈会上的表态发言
  7. 在巡察反馈会上的表态发言
  8. 在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结业式上的讲话
  9. 在新一届机关党委委员大会上的讲话
  10. 乡镇人大“解放思想谋发展,提振信心再出发”大讨论大行动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11. 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发言:坚持做到“五个不”+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12. 深刻理解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13. 民政行政执法工作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4. 财务局系统党史学习教育研讨交流发言:立足本职岗位践行初心使命
  15. 城市社区老干部党建社区离退休干部之家工作汇报
  16. 机关干部管理办法
  17. 一把手讲安全课:遵守安全生产法,当好第一责任人
  18. 学习领会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心得体会研讨发言
  19. 综合办公室主任竞聘上岗自荐材料
  20. 妇联妇女工作调研报告范文(3篇)

文章排行

微信端二维码

  1. 扫码进入《老笔杆子》微信端

客服二维码

  1. 扫码联系《老笔杆子》客服